民國74年必聖致力於研究幼教幼保相關課程,範圍有幼教主管/教師人員訓練課程/公幼教師甄試/幼稚園師資考/教師檢定/幼教專班/公幼教保員/研究所等,竭盡所能地將師資、教材做良好的統整。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臺東信義國小「毛柿」課程 探索土地與自身文化價值-取自教育廣播電台
創客教育機器人FRC競賽-取自教育廣播電台
新上國小轉動校園魔術方塊 學習六大基本素養-取自教育廣播電台
跨域閱讀‧開啟新視界 社會科閱讀 須活用邏輯思考-取自國語日報
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
別讓工作消磨初心-取自國語日報
-性平紙上諮商 選班級幹部 拋開性別刻板印象-取自國語日報
理解包容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的獨特內在
期許雙語教育十年有成-取自國語日報
扭傷新概念 記住和平與愛-取自國語日報
成長路醫同行
扭傷新概念 記住和平與愛

在我主持的《愛+好醫生》節目錄製前,來賓們正在針對個案,討論運動傷害當下該做什麼樣的處理。
我傻傻的問:「不就是四個字母RICE口訣嗎?學生時期都這樣教的。」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和抬高姿勢(elevation)。
沒想到這句話竟引起兩位專家的訕笑。「黃醫師,那口訣早就落伍啦,而且冰敷是錯的呵!」
我的兩頰熱熱的,覺得自己彷彿是從民國初年穿越來的人,於是趕緊請教專家,當孩子扭傷時,最新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Peace & Love!」
和平度過急性期
新口訣「和平與愛」的字母數變多,其實前五項屬於急性期處理原則,後四項屬於比較不痛之後,恢復期的處理原則,也就是「前五後四」的概念。扭傷或撞傷急性期的做法,分別是保護(protect)、抬高姿勢(elevate)、避免吃消炎藥(avoid)、加壓(compress)和衛教(educate)。
「保護」的意思,就是受傷後三天內要保護好傷處,休息或只做輕度動作,不要發生二次受傷。雖然三天內休息是好的,但也不要完全不敢動或過度緊張,結果錯誤使用身體其他肌肉,例如扭傷還沒痊癒,卻把背部肌肉拉傷了,反而得不償失。
另外,為避免水腫,睡覺時可用枕頭或棉被,將傷處抬高超過心臟的水平位置,再稍微用繃帶纏繞一下,輕度的加壓。
然而,我想這五個字母中,最出乎意料之外的建議,應該是「避免吃消炎藥」吧!
過去我們總認為「發炎」的紅腫熱痛,是造成不舒服的元凶,所以「消炎」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受傷急性期的時候,許多發炎因子從四面八方趕來,士氣高昂的正要開始修復與重建,卻被消炎藥澆了一盆冷水,並不是件好事。
同樣的理由,扭傷或撞傷時,「冰敷」也是不合適的,因為不論是過量吃消炎藥,或者冰敷讓血管收縮,那些白血球、血小板、巨噬細胞等救火隊,就無法即時進入受傷處進行工作,造成傷口癒合更緩慢,甚至更容易轉為慢性發炎。
最後一個字母E,就是代表受傷者要被專家「再教育」,揮別過去錯誤的處理方式。比如剛才提到的冰敷,或者各種外用藥膏、貼布、喬骨頭等做法,在實證醫學上都沒有明確的效用,有些甚至是有害的,都應該被「再教育」。
相信自己的身體感覺,疼痛就休息,但身體其他部位還是可以做輕度的活動,這是目前認為讓患處恢復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用愛度過復健期
復健期LOVE分別代表負荷管理(load),樂觀(optimism),鍛鍊心血管(vascularisation),與運動(exercise)。
其實,這四個字的重點就是要患者動起來!開心一點!相信一定會康復!但不要逞強!
休息太久不運動,不僅對傷處復原不利,甚至會影響到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因此,那些沒有受傷的身體部位,要儘量保持規律的負荷與運動,至於受傷的地方,可以先從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開始,然後漸漸恢復原本從事的運動,從原有強度的百分之三十慢慢增加,用疼痛作為停損點,循序漸進,切勿逞強。
帶著Peace & Love九字訣的精神,保持樂觀的心情,和復健醫師與復健師好好配合,相信每個人最後都可以回到喜愛的運動場上,盡情的揮灑汗水!
有效閱讀人物故事的方法-取自國語日報
親子悅讀真有趣
有效閱讀人物故事的方法

封面及目錄列出得獎人的圖像,部分獎項則以獎牌呈現。 圖片提供/水滴文化
閱讀品格、才能出眾的人物故事很有必要,因為故事會影響人格,使孩子言行不知不覺的趨向典範人物,師長引導閱讀時則要建立適切的策略。
透過「略讀」,可約略認識許多很棒的人,約略知道這些人的成就,但略讀只能看見那些人物「擁有」的亮麗成果,卻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走過來的。
相對略讀的另一種策略是「細讀」。細讀則可深入了解人物成長的時代背景,發現他萌生夢想念頭的契機,看見他如何因別人的幫助而突破困境,努力朝目標前進,甚或轉變目標。
怎樣的策略能讓孩子因閱讀而發現自己的需要,進而學習並逐步實現夢想呢?我建議是先要有方法的大量閱讀,鎖定喜愛的人物後再細讀。
大量閱讀前先選書
選書是關鍵第一步!這階段的選書可以是「談某位人物的繪本」,或「好幾位人物故事的合集」。
前者像是《守護海洋的人魚:雅克.庫斯托》(維京出版)、《用圖像思考的女孩:動物科學家天寶‧葛蘭汀的故事》(字畝文化出版)、《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親子天下出版);或是橋梁書《第一名總統林肯》(國語日報出版)
後者像是——《改變世界的50位名人獎》(水滴文化出版)、《在他們成為世界知名作家之前:那些你意想不到的成長抉擇》(小熊出版)、《萬人之上:30位名相排排坐》(幼獅出版)。
這兩類書籍看似不同,實則相同。由於頁面的限制,人物的介紹會較簡略,或聚焦一兩個重點。例如有些書除了圖文搭配外,還有以漫畫呈現當事人的心裡話,或安排「特派員講解」,甚至還有一本書以頒獎典禮拉開序幕。換句話說,這些書籍多元且具有親和力,能吸引讀者瀏覽。
找到上述的兩類書,建議可先選九本繪本,一本文字書。選定書籍後,再來就是有方法的大量閱讀。
選擇專談一人的書
對於專談某位人物的書,與小孩共讀前先說明目標———瀏覽九本,但只能選出印象深刻的三本細讀。
兩階段閱讀的方法,在階段一時,先審視書名,再細讀圖像,略讀文字。接下來,每看三本,只留下「印象深刻」的一本,理由可以是對書中描繪的人物很感興趣,或介紹了沒聽過的領域,或圖畫很漂亮,只要有理由都可以。以此類推,三次循環後就達到目標!
之後,進入階段二的閱讀,一樣是先審視書名,再細讀圖像,略讀文字。閱讀這三本書時,雖然還是強調細讀圖像、略讀文字,但小孩的目光會飄向文字多一些!因為細讀圖像訊息時增強了背景知識,小孩對書中介紹的人物更熟悉,會更有動力透過文字去了解。
選擇收錄數人的書
對於收錄數篇人物故事的書,與小孩共讀前仍要說明目標——每瀏覽一本書,都只能選出感興趣的三篇文章細讀。接下來一樣分兩階段閱讀:階段一、審視封面,細讀目錄,翻閱幾個頁面;階段二、再細讀,不僅能了解全書編排結構,更能從中找出感興趣的三篇文章。
以《改變世界的50位名人獎》為例:封面上已列出幾位名人吸引讀者的目光,而「目錄」呈現完整的「得獎名單」,特別的是那名單多數會秀出得獎者的臉,有幾個獎項卻僅以獎牌呈現,令人感到好奇。書末還有「得獎者列隊合影」,可讓人知道當時所處的時代。因此,挑選的三篇文章最好儘量有些不同,例如很熟悉到很陌生的名人、得獎名單有無露出臉、不同時代的人等。
如果家長依照上述方式持續與小孩共讀,接觸到的人物故事將頗為可觀。家長在共讀中不妨與小孩談談,了解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向誰學習,目標會越來越清晰,接著就可鎖定喜愛的人物後找書細讀咯!
強化語文閱讀 科學素養更完整-取自國語日報
跨域閱讀開啟新視界
強化語文閱讀 科學素養更完整

「用心想」、「動手做」、「語言文字」共同搭配的學習,才能培養完整的科學素養。圖/達志影像
古諺云:「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是指個人的想法可透過語言詞彙表達出來,個人外在的文字書寫樣態也可能反映出心理狀態。其實語言與文字一直是各種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表徵方式,透過特定的符號系統,意義得以溝通,文化才能傳承。
透過科學探究
與他人和環境互動
科學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透過科學探究產生新知識,是科學專業人士的重要使命,科學家常運用有創意的假設或理論,來引導新問題的解答方向。建構新知與普及知識,除了收集一定的資料與分析過程,來檢驗假設或理論,也需要特定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例如符號、公式或模型等,這些元素都屬於廣義的科學語言工具。
十二年國教課綱以「素養」為核心理念,自然領域的學習目標聚焦在「科學素養」。課綱總綱中,為培養核心素養擬定了「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作為各科統整的主軸。「溝通互動」內涵即是希望學習者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如語言、文字、數學符號、科技、藝術等等,有效與他人和環境互動。這樣的原則其實就已經點出,在增加「科學素養」的學習中,語言文字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分析文字數據
增進科學知識理解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的定義,「科學素養」包含了「知識」與「能力」等相互關聯的向度;其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認識觀知識」,分別對應於科學的概念、方法以及本質的學習內涵。能力的向度則表現在「科學的解釋現象」、「評估與設計科學探究」以及「科學的詮釋數據與證據」的實踐行為。
具體而言,什麼是擁有科學素養時展現的能力?「科學的解釋現象」是指用與特定概念相關的語言文字說明,或透過閱讀而理解某些現象的成因;「評估與設計科學探究」是針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說明或描述,讀者應具備評估其過程品質優劣的能力,或是針對一個令人好奇的科學現象與問題,觀察者應具備設計適當探究活動,以求得理解原因的能力。
最後,「科學的詮釋數據與證據」則是指學習者可以在分析與解釋文字及數據資料後,以合適的結論與他人溝通分享,或是可以在科學相關的文本中(如:新聞、網路、期刊)辨識出具體的科學論證或證據等。由前述科學素養內涵不難看出,學習科學本就該包含語言文字的向度,而科學素養的表現,更難抽離各類閱讀文本的脈絡或情境。
培養科學素養
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以新冠肺炎的疫情相關新聞為例,報章雜誌會提及一些最新的相關研究,例如病毒傳播途徑、病毒變異情形、病毒流行趨勢是否因氣候變化而改變等議題,這些資訊的閱讀理解都需要前述三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才能有較完整的掌握。
又如我們常可看到誇大的新聞,如某種藥物的研發可以治療某種疾病、攝取某種食物可改善某症狀,但實際上可能是動物實驗的報告,或是特定條件的受試者表現。判斷與取捨資訊需要更多前述的「科學素養」內涵,才能成為具獨立思考能力而不人云亦云的現代公民。
在科學性訊息文本的閱讀歷程中,學習者常會因語言文字層次的難度,面臨無法理解的狀況,例如某些概念:分子、元素、壓力,或是動詞與名詞的轉化:如氧化、腐蝕,甚至是某些符號或公式的推演,這時會需要一些學習鷹架或閱讀策略來輔助理解。
傳統科學學習常聚焦在「動手作」與「用心想」這兩個面向,但以素養學習的觀點來看,本文主張應加入「語言文字」的面向,方能符合完整的科學學習架構,例如在科學學習中放入閱讀活動,或是在閱讀課程中融入科學性文本,這些跨領域的作法,都應受到師生重視與學校的鼓勵。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取自國語日報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

學生上街遊行,響應全球氣候行動,遊行結束後,更要持續關注政府作為。攝影/高修民
公民行動從建立問題意識、調查研究,到研商策略、展開行動,可說準備要告個段落了,如果加上「回顧檢討」,便讓整個方案行動有始有終。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第一、與預期的結果相同嗎?如果不同,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有時候在策畫階段,一直覺得構想不錯,但實際接觸或行動後,期待不如預期。例如有些學生想針對養老院的長輩發起關懷行動,卻發現有些老人家不領情,不想配合學生「演出」。
出現這些狀況,可能是因為事前調查研究、資料收集不夠完備,或是都在同溫層打轉,導致沒有納入重要當事人的意見就行動。
當然也有可能是大家的觀念尚未改變,行動太急切,導致反彈。例如學生想發起「掃墓不焚香」,減少山林火災並維護空氣品質,雖然立意良好,但欠缺溝通,容易在接觸民眾時帶來挫折。
臺北市國語實小學生透過光影偶戲,推動融合教育,也回顧、反思行動過程。
公民行動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有些行動經過爭取,得到事權單位的承諾,例如同意爭取經費在暗巷設置街燈,那麼行動團隊就要列入追蹤,關注此案是否落實執行。
有些行動在宣導當刻,短時間受到矚目,不久曇花一現,又恢復老樣子。例如學生發起「減少午餐剩食」行動,認真統計各班的剩食狀況,並調整供餐情形,卻只有初期有明顯成效,後來漸漸淡忘,無疾而終。那就必須檢討是否有更簡化、有效的方法,使方案可長可久。
第三、成功的方案,有可能擴大實施嗎?
學生公民行動限於時間,通常範圍規模不會很大,這也是為了考量儘量讓學生擁有成功經驗。如果行動方案實施結果獲得不錯成效,也可以思索是否擴大實施。
例如班級的減塑行動得到良好績效,這樣的經驗能不能逐步推廣到其他班級,甚至整個學校?又如學生為了維護家鄉觀光區的環境品質,提出「遊客垃圾不落地」的方案,獲得回響,接著要不要串聯其他有類似問題的鄉鎮學校,大家一起做做看呢?
第四、方案雖好,但目前不可行,可能轉化嗎?
有種情形是:雖然方案不錯,但遇到很大困難,目前無法克服,放棄可惜,實施無望,那麼有可能用其他方式保留公民行動的智慧嗎?
例如學生覺得學校大型工程施作時間長,希望工地裡也能有藝術元素,讓大家不要那麼煩悶,於是提出把吊車裝飾成長頸鹿的造形,在水泥槽加上杯緣小物等構想;但溝通協商後,發現礙於安全不可能實施,又捨不得具有創意的構想付諸東流,那麼可以考慮將公民行動轉化成其他表現方式,例如做成縮小的模型,或是「最美麗的工地」小書等,也等於保留了學生得之不易的創思,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是有可能實現的。
第五、回顧整個歷程,學到了什麼?
公民行動固然重視行動結果,更看重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指導學生反思一路以來的學習,對自己而言,最可貴的是什麼?對別人而言,帶來怎樣的貢獻?如果其他人也想參考這個方案做做看,學生會建議注意哪些地方,讓下次做得更好?
總之,一個公民行動的結束,是下一個行動的開始。回顧與檢討不是批鬥或指責,而是讓能量繼續在參與學生的腦海中醞釀,不但沒有結束,還會成為一顆顆等待發芽的種子。
生命的重量 認識產後憂鬱症-取自國語日報
生命的重量 認識產後憂鬱症

「阿行今年剛滿三十,準備和老婆迎接第一個小生命。他們倆從年少就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打拚。婚後住在市區小套房,每天朝九晚九的上班。下班後累癱在床上各自滑手機,看著被大數據運算出來的嬰兒用品廣告占滿臉書頁面;和家鄉老朋友的聊天紀錄,早被海浪般的行銷訊息給淹沒,時間定格在結婚那天的祝福。兩個人唯一心照不宣的想法,大概只剩對未來負擔的茫然。
孩子出生那天,阿行在候產室門外等了好久好久,醫生面色凝重的告知,因為胎位不正,產程拖太長,需要轉成剖腹生產。之後又過了一個晚上,幸好母子均安,阿行便急忙趕回上班崗位。他變得更加努力工作,以負擔老婆育嬰假期間的經濟壓力。
然而最近他卻發現,回家時小寶寶常常哭鬧不停,而老婆只是眼神空洞的望向牆角。阿行十分憤怒,忍不住咆嘯:「我工作那麼辛苦,你怎麼連帶個小孩也帶不好!」
產後憂鬱須正視
身為父母,都知道生養孩子多麼辛苦,必須學會新的技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同時要處理孩子與另一半的情緒變化,在在都是壓力來源。尤其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懷孕與生產的疼痛、產後荷爾蒙如雲霄飛車般的劇變,使身心容易不堪負荷,而產生「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其實並不罕見,在每五到八個產婦中,就有一個可能得到,盛行率不亞於糖尿病。尤其在社經地位較不好的人群中更容易發生。現代社會都市化的疏離感、貧富差距、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競爭心態,更容易導致更大的身心壓力,引發產後憂鬱症。
常見的憂鬱症症狀,包括食欲不好和失眠。但由於媽媽常需要哺乳,營養消耗大,有時反而會暴飲暴食。此外,因為要配合寶寶的生理時鐘,媽媽也常搞不清楚自己有沒有失眠,讓產後憂鬱的診斷更加困難。
不過如果常常感到無望,或者連暫時不用顧孩子的時候都覺得無法好好放鬆,就可能真的生病了。至於像忽視寶寶,甚至有自傷的念頭,代表症狀比較嚴重,需要就醫治療。
夫妻齊力尋治療
首先,不管是媽媽爸爸、還是其他親友,都要有包容的心態。我們很習慣用「二分法」看待事物,分辨它們的好壞:例如死亡是件悲傷的事,因此出生必定是令人開心的。這樣的二分法,可能讓許多媽媽對於自己的憂鬱、焦慮充滿了無助與罪惡感,也讓周遭的人產生刻板印象,甚至出現像故事中阿行一樣的失控行為,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當發現自己或另一半可能有產後憂鬱症,接下來就趕緊求援吧!雖然現代生活大家都很忙碌,但有時旁人就算只是拿走「一根稻草」,也可能讓駱駝「再站起來」。當然,幫忙的人得先了解媽媽只是一時生病了,千萬不要給予過度的期許,甚至懷疑、譴責。另外,如果尋求網路社團的幫助,最好也是夫妻倆一起分享,更要避免觀看充滿負面想法的平臺。
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都可行,有時候媽媽也會因為大量哺乳親餵的建議而產生困擾。對於新生兒來說,哺乳當然具有價值,但權衡因為產後憂鬱對嬰兒造成的負面效應,就不一定非得這樣做。如果親餵會造成很大的睡眠障礙與壓力,就事先留存,再請另一半協助餵食;有困難的時候,使用專門調配給新生兒的配方奶也未嘗不可。
至於抗憂鬱藥物在哺乳上也並非不可使用,經由醫師給予適合的藥物就不必擔心。畢竟,要先有快樂的母親,孩子才能在愉悅的環境中成長啊!
跨領域結合 送風箏飛上天
共學趣體驗 -取自國語日報
跨領域結合 送風箏飛上天

向賴教授請教風箏改良方式。
「自學」是師長希望培養孩子具備的能力;讓思考變成習慣、因興趣產生學習動力,是教學現場向來渴望達成的目標。桃園市雙龍國小的小朋友,在校園裡實現了「乘學習力起飛」的美好。
學生挑戰製作正四面體風箏,分工合作組合骨架。
好奇+聯想 學習有趣
自然課上到「空氣」單元,師生討論哪些玩具運用到空氣。一個學生分享:「在《國語日報》讀過,發明電話的貝爾曾做不一樣的立體風箏。」引發同儕的好奇,數學課正巧學到「認識多邊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決定打造正四面體風箏。
學生分組討論素材,有的選用軟吸管、尼龍繩加玻璃紙;有的選用硬吸管、棉線加回收的影印紙和牛皮紙袋;有的用電線、麻繩加回收的塑膠袋。
各組開始合力製作風箏。有人負責把棉線穿過三根吸管組成正三角形,有人負責加兩根吸管讓正三角形變菱形,有人組合第六枝吸管,完成正四面體骨架。結構完成,學生把裁剪的紙張貼於骨架上。
聖鈞實際觀察發現:「正四面體有六個邊、四個正三角形的面。」宇恩分享:「貼完所有的面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
在籃球場上,學生試放風箏,查看成品是否理想。
挫折+改良 實驗成功
學生完成十六個小正四面體組裝後,就前往校園試放風箏,卻遭遇挫折。有的還沒升空就摔壞了,有的升空後被風吹得變形解體。不過,他們沒有放棄,設法改良。
臺師大電機系賴以威教授剛好蒞校,小朋友追著教授提出想法和遇到的困境,教授肯定他們不放棄的毅力,也鼓勵大膽嘗試。賴教授提醒他們:重量是垂直向下的力,骨架有一定重量,風箏才穩固、不會打轉,迎風也才能達到平衡。稚鈞聽了立刻替風箏更換骨架的材質,並拉緊固定綁繩。風箏果然迎風騰飛,現場一片歡呼。
學生意猶未盡,馮婉珍主任鼓勵他們記錄研發改良過程,以製作更理想的風箏。稚鈞寫「為了減輕重量選用軟吸管,但試放風箏後發現強風一吹就落地變形,原來軟吸管無法撐起結構,要改用硬吸管才行。」毅璿記下「用塑膠袋取代玻璃紙,可避免破損」。柏瑋的心得是「牛皮紙要貼緊,風箏才不會打轉」。可媗發現風箏舉起來的高度會影響後續飛行。之承更說:「太好玩了!我覺得自己好像萊特兄弟!」
引發玩心,學生就能自發的探索、實作驗證,在他們身上,可見「自動好」的素養
-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 文‧圖片提供/林玫伶(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2020/11/7) 學生上街遊行,響應全球氣候行動,遊行結束後,更要持續關注政府作為。攝影/高修民 公民行動從建立問題意識、調查研究,到研商策略、展開行動,可說準備要告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