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臺東信義國小「毛柿」課程 探索土地與自身文化價值-取自教育廣播電台

校園 臺東信義國小「毛柿」課程 探索土地與自身文化價值 位在臺東成功鎮都歷部落的信義國小,以阿美族「立家三樹」之一的「毛柿」發展校訂課程,讓孩子走出校園,踏入社區,透過觀察、體驗、實作與呈現,找回對土地的關懷與自身文化的價值。 在門庭種植龍眼、麵包樹及毛柿三種樹,是阿美族人的立家傳統,其中毛柿在阿美族部落又象徵「家」的意涵,族人逢女兒出嫁,會送一把用毛柿製成的梳子,同時也用來製作頭目使用的權杖,卻也因為具高經濟價值,一棵棵毛柿逐漸遭砍伐換取金錢,如今部落的毛柿數量越來越少。 信義國小校長廖允伶表示,毛柿乘載著阿美族文化、精神與智慧,學校以此為啟發,省思課程與生活的連結,發展校訂課程,融入各領域學科,聚焦在地生態、人文及環境永續。 透過觀察、體驗與實作,學生從認識毛柿、野菜等民族植物,探索土地與自身文化的價值,也讓孩子到社區做踏查、訪問,拍攝紀錄片,了解環境的變遷與危機,進而省思、付諸行動;另外,學校自107年加入教育部防災校園建置計畫,也特別將阿美族傳統智慧融入防災備災知能,深入社區推廣。 廖允伶說,許多傳統智慧對部落族人來說可能習以為常,但卻是孩子們最缺乏的部分,為了讓課程更完善,學校也持續深化與鄰近部落的連結,向耆老請益,下學期將請部落長輩進到校園,推動老幼共學,期盼在互動過程中,將老人家習以為常的傳統智慧與知識傳承給下一代。

創客教育機器人FRC競賽-取自教育廣播電台

校園 安康高中創客團隊奪FRC區域賽聯盟冠軍 展現動手做能力 2021-01-13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新北市安康高中創客師生團隊,在2020FRC科學園區臺中區域賽,帶領其他隊伍組成聯盟、展現高度創客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脫穎而出獲得冠軍,參與競賽的學生除了要動手做,整合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課程,更要學習如何創新、團隊合作、企業經營、募資營運,符合108新課綱的精神,今(13)天在市政會議中獻獎,與市長侯友誼分享喜悅。 FRC競賽是目前全球最頂尖高中生工業級機器人競賽,是由20到30人組成的團隊,分為6大領域來分工合作,包含程式設計、電機控制、機械設計、機械製作、數據管理、公關,其中安康高中二年級劉柏萱說,受到父親影響,從小就對機器人很有興趣,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會有突發狀況,因此靈機應變能力很重要,像是這次掛勾在比賽時毀損,無法正常使用,只有五分鐘的時間,靠著團隊配合與合作,才能及時修復完成,讓下一場比賽順利使用,在這個比賽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安康高中校長謝金城表示,學校早在108課綱上路前幾年,就已經在社團課推動生活科技與創客教育,期望能培養具備實作能力的AI、資訊、理工專業人才。這幾年學生在各項科技競賽表現都十分優異,還去澳洲參加雪梨FRC競賽,每年都有7、8位學生透過特殊選才進入國立大學,他們擁有生活科技的技能,到大學持續發光發熱,也是一輩子帶著走的能力,未來希望能把生活科技、創客教育帶動起來,強化臺灣學生探究與實作的技能。 教育局表示,新北市率全國之先推動創客教育,以「實作」、「創意」、「整合」及「自學」做為創客教育理念,未來將積極推動創客教育,持續補助40校創客社群學校及40所國小創客社團發展創客課程,希望培養更多創客人才,透過觀察問題並動手實作,具備問題解決的能力。 相關新聞

新上國小轉動校園魔術方塊 學習六大基本素養-取自教育廣播電台

新上國小轉動校園魔術方塊 學習六大基本素養 收聽 加入播放清單 2021-01-13 發佈 林祺宏 高雄 新上國小六大素養魔方 高雄市新上國小利用校園的閒置空間,裝置了彩色的閱讀牆角,同時放上了一個超大的魔術方塊,讓學生隨時在校園內,都可以學到六大基本素養。 揮別灰色的2020,高雄市新上國小校園最近出現一顆超大型魔術方塊,教務主任吳肇賢表示,學校利用川堂的閒置空間,設計了一個充滿色彩的閱讀牆角,不但牆面塗上繽紛的色彩,連地板、櫃子都漆上暖色系的色彩,一旁更放置一個結合了「防疫、學習、體能、美感、閱讀、安全」六大面向的超大魔方,讓孩子在上下課時間都能隨時親近閱讀、課程與美學,培養新上國小學生特有的能力與素養。 五年級學生于皓說,每次下去樓下,都會看到色彩繽紛的閱讀角還有大魔方,許多同學也都很喜歡在那邊閱讀或聊天,而且每個班級都有這六大面向的「魔術方塊」提供給學生在下課時間把玩,學生在挑戰魔術方塊的益智遊戲同時,也學習了新上校園生活的基本素養

跨域閱讀‧開啟新視界 社會科閱讀 須活用邏輯思考-取自國語日報

跨域閱讀‧開啟新視界 社會科閱讀 須活用邏輯思考(二之一) 文‧圖片提供/游婷雅(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三研而立中心研究專員) (2020/11/17) 以臺灣地理為例,可將臺灣的特色以大小標題畫成文章架構圖,再將相關細節補充至不同標題之下。  長久以來,社會科一直被視為一門單純憑背誦、靠記憶的科目,也就是俗稱的「背多分」。許多中學生會說:「我就是討厭背!很難記住。」「社會就是有背才有分!」即使是成績不錯的學生,也會覺得社會科就是一堆事件、故事、要背誦的事實,不像自然科需要思考、活用。這樣的想法不僅學生獨有,連教師也普遍認同。然而,社會學科是一門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體系,既然是知識體系,就必然有一套邏輯在其中,讓人可思考、運用。 瀏覽→細讀→筆記 掌握學習路徑  當我們拿起一本書,最先看到的是書封及書名,藉此判斷這本書可能講些什麼內容。若有機會,我們會選擇是否因第一印象不佳而謝絕往來。假如我們的目標在於學習,而且確定這本書就是我們要詳加閱讀的,就要花點時間好好相處。  那就直接從書的第一個字讀下去吧?不,拿到一本書應先瀏覽全書概要。  在閱讀中,讀者必須有主動學習的態度。透過瀏覽,可幫助學習者迅速掌握學習目標,較不會迷失在茫茫文字大海中。  瀏覽時,先分別彙整大小標題,形成文章架構圖如下(在此指作者或編者撰寫文章的架構,並非讀者理解後繪出的概念圖或心智圖)。確立架構圖就能建立學習目標,繼而建立「學習地圖」,更能知道依循什麼「路徑」可以通往最終的目標。  接著透過文章架構圖做「標題想一想」,推論此標題可能要談什麼內容?小標題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大標題與小標題的關係又是什麼?舉例來說,假如單元標題是〈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課標題依序是〈臺灣的荷西時期〉及〈臺灣的明鄭時期〉,從大小標的架構可知,作者要告訴讀者臺灣在大航海時代各方面的樣貌,且分成兩階段說明││荷西時期和明鄭時期,而先講荷西,再講明鄭,應是照時間順序。像這樣羅列標題並思考其中關係,有助於學習者建立更細緻的閱讀目標,也可能藉此引發疑問,抱持這個目標與疑惑進一步理解細節。  順著文章架構的邏輯思考,可助學習者在閱讀細節的過程統整繁瑣資訊,找到重點。接下來分別介紹地理、歷史、公民科的閱讀方式。 地理:思索人地互動 反思環境議題  一、找定位:閱讀地理相關的文章時,要先定位,知道談論的是哪個空間位置?定位出空間軸度,才知道現在所談的是哪個區域範圍,便能依照學科邏輯思考該區域特色。若文章特別談到時間軸度,如「十四世紀的伊比利半島」,此時學習者也可將時間軸度定位出來。  二、看面向:定位地理空間位置後,進一步問:此區域在地形、氣候、人口及人文(包含產業、交通、都市、建築、語言與宗教)四大面向上具有哪些特色?  三、論影響:將區域地理在四大面向上的特色加以整理、摘要後,便可進一步問:人文與自然間產生了什麼相互影響?也就是所謂的人地互動關係。這是學科素養中批判思考、高層次思考的部分,促使我們反思人類活動與大自然資源間如何互取其利而不互相危害,也是讓社會學科更具價值的部分。 歷史:探究背景演變 理解事件脈絡  一、找定位:閱讀歷史相關文章時,同樣要先定位,正在閱讀的文章是談論歷史長河中的哪個時期?又是在地球的哪個角落?時間軸度與空間軸度的定位,可以幫助學習者定向,在腦海中形成時代背景的樣貌。當你讀到「大航海時代的美洲」與「大航海時代的臺灣」時,若能在腦中產生十五、十六世紀人類生活的樣貌,再根據空間定位形成美洲、臺灣當時各自的景象,絕對可幫助理解更多細節。  二、看面向:時間、空間就定位後,進一步問:此時期或這個政權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個面向上有哪些特色?  三、論影響:在這個時期或政權下是否發生重要事件?在何時,發生了什麼事?導致事件發生的背景(什麼情況、局面下才會發生此事件)是什麼?這個事件又對後來造成什麼影響(事件發生後又造就出什麼局面)?所有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背景與影響。閱讀歷史並非像個年代表機器一樣記住哪時候發生了哪件事而已,最重要的是對脈絡的理解與反思,如此才能發揮歷史學科價值。

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

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 文/Mr.6劉威麟 (2020/11/1)  今年七月,兩個小學六年級英國學生 Oscar Maynard 和 William Davies 創下紀錄,由他們掛名作者的「論文」,竟成功的登上了《心理學質化研究》期刊!要知道,一般成年學者的論文都不一定能被期刊收錄,這份六千多字的「小學生論文」憑什麼可以被選上?  原來,其中一名學生的母親是英國的樸茨茅斯大學(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教育學系教授,她說這篇論文本身結論不重要,重點是示範了「如何和孩子一起做研究」。  目前和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研究,百分之百都由成年人所策畫、執行、撰寫,兒童最多只能以「實驗對象」身分參與。這位教育學教授堅持讓孩子們自行定題,獨力完成整個研究過程,而孩子們也不負眾望,真的想出一個滿令大人傻眼的研究主題——「大人不一定永遠是對的?」  針對這個充滿童趣的研究主題,兩名學生在大人的導引下,找來了九個同學,透過焦點團體( focus group )形式,來深入分析大人與孩子對於這個主題的不同看法。結果,小學者的結論是:大人真的深信他們永遠是對的;大人也誤以為孩子終究都會被說服大人永遠是對的;但孩子們其實自始至終都清楚的知道:大人並不一定完全是對的。  小學者還分析,大人的信心主要來自於他們已完整經歷過孩童時代;但孩子卻認為,即使大人當過孩子,當年也不一定專心聽老師講課呀!且大人那個年代並沒有手機,沒臉書,沒疫情……無法說服現代孩子他們永遠是對的。  真有意思的論文!不知何時可以看到臺灣小學生的論文也登上國際期刊呢?  歐美教育真的給孩子很大的發揮空間,我當年剛上加拿大的高中,就很訝異能如此自由的選課,每週有兩三堂「空堂」,校門無圍牆,可開車(當地十六歲可考駕照)去隔壁麥當勞得來速買一包薯條再回來。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幾乎每一門課都沒有「期中考」,全都是交「期中報告」(midterm presentation )———同學各自領回一張好大的海報紙,繳回時畫滿了要報告的內容,由老師夾上黑板,讓學生站在自己的海報前講十分鐘,就是期中考的成績。想得高分,創意最重要!  這樣的學習經驗影響了我對孩子的教育,他們的期中考、期末考,我向來不在意,但每次要舉辦「科展」,我就卯足勁,放下手邊所有工作,和孩子討論他們想做什麼題目。  最初孩子會抗議,其他同學都只要上網隨便抄個主題,或做個課本上的實驗交差就好了。我告訴兒子,人類正在等你們「發明」前所未有的東西,別讓他們失望!  我帶著兒子做科展,發明了一招只要十三分鐘的「快速煮飯公式」。我和女兒則發明了一種「可以吃的洗碗精」,我還犧牲小我試吃了好幾口,太鹹!下次該要弄好吃一點!  交了科展作業,孩子已完成獨一無二的大事,就像那兩個寫論文的英國孩子一樣,論文有沒有結論,有沒有得獎,根本不重要了。

別讓工作消磨初心-取自國語日報

別讓工作消磨初心 文/杜青亞 (2020/9/18)  「明天上午要做的簡報終於搞定,該準備半小時後跟國外客戶的會議。」我在書房裡喃喃自語,因為已是半夜十二點,還掛念:「要早起去孩子班上當愛心家長,等一下的會議一定要速戰速決……」頓時內心由緊繃轉為些許放鬆,嘴角也露出微笑。這種心情看似矛盾,有點「自虐」,但我還是選擇在工作最忙碌的那段時間,熱心參與學校志工與活動,當作平衡生活的「雞湯」。  話說我有一對龍鳳胎兒女,大女兒聰明乖巧,小兒子活潑好動,兩人個性截然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平日下班接孩子們回到家,他們都喜歡黏在媽媽身旁聊天、吃點心,也由媽媽招呼洗澡、睡覺。  我想這應該是大多數爸爸的家常,因為爸爸只要好好賺錢養家,或者是當媽媽管不動孩子,爸爸再被派出來維持一下家庭秩序。  爸爸的角色應該就是這樣吧!所以我回家後,通常都會放心的走進書房繼續處理公事,因為爸爸只要在旁遠遠的看著,小朋友就會慢慢長大成人。  直到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幾乎得到一個國外工作的機會,但必須遠赴外地工作至少三年。於是,我打算回家路上先聽聽孩子們的想法。  一如往常,下班後去安親班接孩子們上車,輕鬆的聊天,我問:「如果下半年老爸要換工作,可能會長期待在國外,但你們放心,會賺比較多錢回家。你們覺得可以嗎?」  兒子問:「不在臺灣嗎?那晚上不就都見不到爸爸?」  我說:「對呀,要出國,要看爸爸,要用視訊呵!」接著女兒問:「那以後誰接我們回家?誰送我們上學?」我說:「還有媽媽呀,不要擔心。」我回答完,後座一陣安靜。我專注開著車,大約過了兩三分鐘,姐弟居然展現雙胞胎的默契,異口同聲的放聲大哭,喊著:「不要,不要爸爸換工作!不要出國!」  老實說,我被孩子們這突如其來的激烈反應嚇著,也被敲醒了。腦袋裡面說起來神奇,居然也轉起人生跑馬燈,一路往回跑,回到孩子們出生那一刻的喜悅,就是那最真的初心。 想當然爾,我選擇了陪伴。因為孩子們替我上了珍貴的一課,「爸爸」這角色不是我原本想的那樣。平日的生活小劇場,其實都是自己為了省事與逃避所上演的內心戲碼。現在的我,不僅熱中參與孩子們學校的活動,且只要孩子們願意,還能陪女兒追星跳舞,陪兒子打遊戲機。原本刻板覺得,爸爸這角色相較於媽媽來說,對孩子是多麼微不足道,但其實爸爸可以做的事好多好多。我樂在其中,學習轉換角色,真誠的付出,成為忙碌生活中健康平衡的泉源。 作者簡介  身為仁寶電腦研發主管。儘管工作忙碌,但從未忘記孩子們都在旁邊等著爸爸忙完……。

-性平紙上諮商 選班級幹部 拋開性別刻板印象-取自國語日報

性平紙上諮商 選班級幹部 拋開性別刻板印象 (2020/9/17) 班級幹部選舉是要選出有能力、願意為同學服務的人,性別不該是考量的因素。圖/達志影像 校園故事  新學年開學,小娟和死黨琪琪、阿杰又分在同一班,三人開心的分享彼此的暑假生活。喜歡體育活動的琪琪,參加了好幾個球類夏令營,籃球、足球、網球都難不倒她;有一雙巧手的阿杰,則是報名繪畫、陶藝、手作等營隊。沒多久,新導師進來了,先交代新學期要遵守的事項後,就讓全班學生選舉班級幹部。選學藝股長時,小娟舉手推荐阿杰,說他很會畫圖,但有同學說:「女生比較細心,學藝股長還是找女生吧!」選體育股長時,小娟又馬上舉手推荐琪琪,說她很會打球又熱心,但有同學說:「體育股長一向都是男生啊!」小娟好失望,兩人明明有體育、學藝方面的才能,卻因為性別的關係而沒機會為大家服務…… 行動策略A 人人發揮所長 不因性別畫地自限 文/林芝宇(雲林縣東明國中教師)  「生活無處不性別」,從出生開始,衣服的顏色、玩具的種類便暗示社會文化將不斷影響我們的選擇。性別經驗在文化、歷史、政治等社會脈絡下交互作用,從男陽剛女陰柔的性格養成,到後來男理工女人文的職業選擇,都能看見性別被社會文化形塑的痕跡。因此,即使選幹部時沒有禁止女生擔任體育股長或男生不能擔任學藝股長的規定,但在班級幹部集合時總會發現,學藝股長幾乎清一色是女生,體育股長也多由男生擔任。  性別形象當然是社會文化塑造而成,打個比方,我們總認為女性天生愛打扮,媒體廣告不斷播出各式保養品、化妝品、美體小物,如何讓女性的外表變得更美;但從自然界來看,多半是雄性動物頂著豔麗的毛色,吸引雌性注意,這顯然與女性天生愛打扮的說法相互矛盾。  性別教育就是希望讓更多人思考,自己如何受到環境與文化的影響,然後審視現象背後的意識形態。當外在環境或是大人告訴你,男生就該打籃球,擅長理工,女生天生手巧,適合照顧別人時,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性別刻板印象,然後透過質疑、理解與思考,找出行動策略。  親愛的小娟,老師覺得你很棒,能夠打破性別框架,看見琪琪、阿杰各自的長才,沒有讓好友的發展受限於他們的生理性別。期待你的導師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向班上學生說明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人們的觀念,不僅讓學生得以發揮所長,也能引導其他學生創造和諧共好的校園環境。 行動策略B 把握機會教育 師生從選舉談性平 文/許純昌(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專任幹事)  親愛的小娟、琪琪和阿杰,這次的選舉結果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並不代表你們不夠好,不要因此喪失了為大家服務的熱情,以及對自己專長能力的信心。  教師基於班級自治的考量,不介入、不發表意見,但如果教師從這次的班級幹部選舉,發現某些具有能力與熱情的學生,因為性別因素而喪失為大家服務的機會,可化被動為主動,在選舉結束後,以選舉結果為例,與學生討論、思考「選賢與能」和「性別」之間的關聯性,具體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七條:「學校之課程設置及活動設計,應鼓勵學生發揮潛能,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以及第十九條:「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  在下一次的班級幹部選舉之前,建議小娟、琪琪和阿杰可以討論一下選舉策略。例如琪琪和阿杰可以事先主動向同學表達服務的意願,說明自己的規畫與想法。如此一來,如果投票時又有同學以性別因素為由,表達反對意見時,兩人就可以主動舉手為自己發聲。也提醒這些同學尊重多元性別差異,聚焦琪琪和阿杰的能力與表現,並思考選舉的本質,是要選出有能力、有理想、有規畫,也願意為同學服務的人,性別未必是唯一的考量因素。當大家跳脫性別刻板印象,就能發現、留意、欣賞琪琪和阿杰的能力與熱情。

理解包容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的獨特內在

-取自國語日報 理解包容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的獨特內在 文/陳美儒 (2020/12/10) 當孩子和娃娃輕聲說話時,他正在抒發心情並練習敘述。 圖/達志影像  你可曾注意過,家裡的孩子可以輕聲細語跟芭比娃娃說好久的話,為那不是纖維棉布做成的娃娃認真梳理將近一小時的頭髮,或為絨毛玩偶擺設餐具,為它做滿滿一桌「佳肴」;或者,那難得安靜的兒子,竟花幾乎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安安靜靜的蹲在屋子角落,專注看一列螞蟻搬餅乾屑。如果你認為他們的行為實在無聊,舉動超級幼稚,恐怕你的思維與孩子已有不小的差距,貼近不了孩子內心「神祕的水晶球」。  在女兒六歲即將上國小的那個暑假,我決定帶她第一次出國旅遊;母女二人自由行,從大阪進,東京出,中途再繞到京都、奈良走走。  在京都街頭、奈良的動物園,我看到親子對談的影像:大人總會彎下腰,甚至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話;縱使看似在訓斥孩子,音調卻一點也不暴躁或高亢,而孩子儘管臉頰已掛著淚水,竟也都端正站立聽爸媽「訓示」。  這樣互相尊重的教養態度,這般平和的親子互動,究竟是怎樣培育出來的呀?我十分好奇。  到了東京,我決定和一位正好在那裡做博士後研究的朋友聯絡,請他幫我引荐,想參觀真實的學校教育究竟是怎樣的「風景」。  朋友幫我介紹了一所在東京住宅區附近,暑假沒休課的「幼兒園」。走訪當日,鈴木園長帶著一位老師,滿面笑容的在門口迎接。我進入校園,走過花草扶疏的庭院,沿著長廊,往位在底端的院長室邁步。  長廊的牆壁上,掛著許多小朋友的圖畫作品:有大象、長頸鹿的蠟筆畫,也有創意沙畫,更有許多表現抽象、色彩豐富的作品。  突然,一張特別放大近二十呎的巨照在眼前,畫面上是一排成年人背對攝影機在尿尿,讓我看得瞠目結舌,又不禁有些羞赧。  相片中,在這些叔叔伯伯的後面站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把腳尖踮得高高的,偏著頭,拉長脖子在張望。有趣的想像是,這個小男孩是否想窺看哪個叔叔伯伯的「噴泉」射得最高?只是他個子實在太小了,所以不管踮多高,也只能看到大人的背影罷了。  進了園長室,我趕忙請朋友為我翻譯,請教鈴木園長掛這張照片的教育意義。園長聽了我的疑問,笑咪咪的說:「我不一定每天都可以跟每位老師講到話。但每位老師上課前都會經過這條走廊;這張照片只是想提醒老師,別忘了隨時要以孩子的角度來看孩子的世界。」  「每個孩子內心都擁有一顆自己的水晶球,在那裡面,他可以創造自己的美麗世界。」這是西方哲學家的教育名言,提醒所有成年人尊重孩子獨特的內在,他擁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像天地。大人必須理解孩子純真的想法,才能跟他一起擁抱水晶球,走入他的內心世界。

期許雙語教育十年有成-取自國語日報

期許雙語教育十年有成 (2021/1/4)  新年有新願,教育是國家建設之基及社會發展之力,尤應積極訂定有創新意義的教育政策,經之營之打造之,推動良好務實的雙語教育,就是重要的一項。儘管各方對雙語教育的看法不一,但其內涵從英語教學的強化,到厚植國人國際化能力與競爭力,應是眾議僉同。  行政院訂二○一九年為「雙語教育」元年,目標是二○三○年打造臺灣為雙語國家。現在算起還有十年,教育部持續推動與美國教育界的夥伴關係,日前與奧克拉荷馬州簽訂中小學英語教育合作關係就是一例,但努力空間還很大。  在全球化的當下,英語是最普及的世界語言,也是我們想成功達到國際化的第一關。臺灣也重視英語教育,學生基本上從小三開始學英語,但到了高中英語聽力測驗,近年來仍有近半數不及格,語文教學重「聽懂了」的聲音學習,循序到「讀懂了」的閱讀學習,英語教學方法應研究改進。  學好英語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雙語教育的實施,是鞏固第一語言的能力,促進第二語言在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也就是除了語言外,要以文化為基礎,整合內容和認知,進而對學科知識作脈絡化溝通與學習,這是我們應追求的雙語教育。  不少人稱許新加坡從一個漁港蛻化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但與之比較,臺灣的文化底蘊深厚,推動雙語教育的條件更佳。新年伊始,期待雙語教育十年有成。

扭傷新概念 記住和平與愛-取自國語日報

 成長路醫同行

扭傷新概念 記住和平與愛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2020/12/7)

 在我主持的《愛+好醫生》節目錄製前,來賓們正在針對個案,討論運動傷害當下該做什麼樣的處理。

 我傻傻的問:「不就是四個字母RICE口訣嗎?學生時期都這樣教的。」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和抬高姿勢(elevation)。

 沒想到這句話竟引起兩位專家的訕笑。「黃醫師,那口訣早就落伍啦,而且冰敷是錯的呵!」

 我的兩頰熱熱的,覺得自己彷彿是從民國初年穿越來的人,於是趕緊請教專家,當孩子扭傷時,最新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Peace & Love!」

和平度過急性期

 新口訣「和平與愛」的字母數變多,其實前五項屬於急性期處理原則,後四項屬於比較不痛之後,恢復期的處理原則,也就是「前五後四」的概念。扭傷或撞傷急性期的做法,分別是保護(protect)、抬高姿勢(elevate)、避免吃消炎藥(avoid)、加壓(compress)和衛教(educate)。

 「保護」的意思,就是受傷後三天內要保護好傷處,休息或只做輕度動作,不要發生二次受傷。雖然三天內休息是好的,但也不要完全不敢動或過度緊張,結果錯誤使用身體其他肌肉,例如扭傷還沒痊癒,卻把背部肌肉拉傷了,反而得不償失。

 另外,為避免水腫,睡覺時可用枕頭或棉被,將傷處抬高超過心臟的水平位置,再稍微用繃帶纏繞一下,輕度的加壓。

 然而,我想這五個字母中,最出乎意料之外的建議,應該是「避免吃消炎藥」吧!

 過去我們總認為「發炎」的紅腫熱痛,是造成不舒服的元凶,所以「消炎」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在受傷急性期的時候,許多發炎因子從四面八方趕來,士氣高昂的正要開始修復與重建,卻被消炎藥澆了一盆冷水,並不是件好事。

 同樣的理由,扭傷或撞傷時,「冰敷」也是不合適的,因為不論是過量吃消炎藥,或者冰敷讓血管收縮,那些白血球、血小板、巨噬細胞等救火隊,就無法即時進入受傷處進行工作,造成傷口癒合更緩慢,甚至更容易轉為慢性發炎。

 最後一個字母E,就是代表受傷者要被專家「再教育」,揮別過去錯誤的處理方式。比如剛才提到的冰敷,或者各種外用藥膏、貼布、喬骨頭等做法,在實證醫學上都沒有明確的效用,有些甚至是有害的,都應該被「再教育」。

 相信自己的身體感覺,疼痛就休息,但身體其他部位還是可以做輕度的活動,這是目前認為讓患處恢復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用愛度過復健期

 復健期LOVE分別代表負荷管理(load),樂觀(optimism),鍛鍊心血管(vascularisation),與運動(exercise)。

 其實,這四個字的重點就是要患者動起來!開心一點!相信一定會康復!但不要逞強!

 休息太久不運動,不僅對傷處復原不利,甚至會影響到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因此,那些沒有受傷的身體部位,要儘量保持規律的負荷與運動,至於受傷的地方,可以先從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開始,然後漸漸恢復原本從事的運動,從原有強度的百分之三十慢慢增加,用疼痛作為停損點,循序漸進,切勿逞強。

 帶著Peace & Love九字訣的精神,保持樂觀的心情,和復健醫師與復健師好好配合,相信每個人最後都可以回到喜愛的運動場上,盡情的揮灑汗水!

有效閱讀人物故事的方法-取自國語日報

 親子悅讀真有趣

有效閱讀人物故事的方法

文/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圖片提供/水滴文化 (2020/12/12)

 封面及目錄列出得獎人的圖像,部分獎項則以獎牌呈現。  圖片提供/水滴文化 

 閱讀品格、才能出眾的人物故事很有必要,因為故事會影響人格,使孩子言行不知不覺的趨向典範人物,師長引導閱讀時則要建立適切的策略。

 透過「略讀」,可約略認識許多很棒的人,約略知道這些人的成就,但略讀只能看見那些人物「擁有」的亮麗成果,卻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走過來的。

 相對略讀的另一種策略是「細讀」。細讀則可深入了解人物成長的時代背景,發現他萌生夢想念頭的契機,看見他如何因別人的幫助而突破困境,努力朝目標前進,甚或轉變目標。

 怎樣的策略能讓孩子因閱讀而發現自己的需要,進而學習並逐步實現夢想呢?我建議是先要有方法的大量閱讀,鎖定喜愛的人物後再細讀。

大量閱讀前先選書

 選書是關鍵第一步!這階段的選書可以是「談某位人物的繪本」,或「好幾位人物故事的合集」。

 前者像是《守護海洋的人魚:雅克.庫斯托》(維京出版)、《用圖像思考的女孩:動物科學家天寶‧葛蘭汀的故事》(字畝文化出版)、《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親子天下出版);或是橋梁書《第一名總統林肯》(國語日報出版)

 後者像是——《改變世界的50位名人獎》(水滴文化出版)、《在他們成為世界知名作家之前:那些你意想不到的成長抉擇》(小熊出版)、《萬人之上:30位名相排排坐》(幼獅出版)。

 這兩類書籍看似不同,實則相同。由於頁面的限制,人物的介紹會較簡略,或聚焦一兩個重點。例如有些書除了圖文搭配外,還有以漫畫呈現當事人的心裡話,或安排「特派員講解」,甚至還有一本書以頒獎典禮拉開序幕。換句話說,這些書籍多元且具有親和力,能吸引讀者瀏覽。

 找到上述的兩類書,建議可先選九本繪本,一本文字書。選定書籍後,再來就是有方法的大量閱讀。

選擇專談一人的書

 對於專談某位人物的書,與小孩共讀前先說明目標———瀏覽九本,但只能選出印象深刻的三本細讀。

 兩階段閱讀的方法,在階段一時,先審視書名,再細讀圖像,略讀文字。接下來,每看三本,只留下「印象深刻」的一本,理由可以是對書中描繪的人物很感興趣,或介紹了沒聽過的領域,或圖畫很漂亮,只要有理由都可以。以此類推,三次循環後就達到目標!

 之後,進入階段二的閱讀,一樣是先審視書名,再細讀圖像,略讀文字。閱讀這三本書時,雖然還是強調細讀圖像、略讀文字,但小孩的目光會飄向文字多一些!因為細讀圖像訊息時增強了背景知識,小孩對書中介紹的人物更熟悉,會更有動力透過文字去了解。

選擇收錄數人的書

 對於收錄數篇人物故事的書,與小孩共讀前仍要說明目標——每瀏覽一本書,都只能選出感興趣的三篇文章細讀。接下來一樣分兩階段閱讀:階段一、審視封面,細讀目錄,翻閱幾個頁面;階段二、再細讀,不僅能了解全書編排結構,更能從中找出感興趣的三篇文章。

 以《改變世界的50位名人獎》為例:封面上已列出幾位名人吸引讀者的目光,而「目錄」呈現完整的「得獎名單」,特別的是那名單多數會秀出得獎者的臉,有幾個獎項卻僅以獎牌呈現,令人感到好奇。書末還有「得獎者列隊合影」,可讓人知道當時所處的時代。因此,挑選的三篇文章最好儘量有些不同,例如很熟悉到很陌生的名人、得獎名單有無露出臉、不同時代的人等。

 如果家長依照上述方式持續與小孩共讀,接觸到的人物故事將頗為可觀。家長在共讀中不妨與小孩談談,了解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向誰學習,目標會越來越清晰,接著就可鎖定喜愛的人物後找書細讀咯!

強化語文閱讀 科學素養更完整-取自國語日報

 跨域閱讀開啟新視界

強化語文閱讀 科學素養更完整

文‧圖片提供/李松濤(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2020/11/3)

 「用心想」、「動手做」、「語言文字」共同搭配的學習,才能培養完整的科學素養。圖/達志影像

 

 古諺云:「言為心聲,書為心畫」,是指個人的想法可透過語言詞彙表達出來,個人外在的文字書寫樣態也可能反映出心理狀態。其實語言與文字一直是各種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表徵方式,透過特定的符號系統,意義得以溝通,文化才能傳承。

透過科學探究
與他人和環境互動

 科學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透過科學探究產生新知識,是科學專業人士的重要使命,科學家常運用有創意的假設或理論,來引導新問題的解答方向。建構新知與普及知識,除了收集一定的資料與分析過程,來檢驗假設或理論,也需要特定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例如符號、公式或模型等,這些元素都屬於廣義的科學語言工具。

 十二年國教課綱以「素養」為核心理念,自然領域的學習目標聚焦在「科學素養」。課綱總綱中,為培養核心素養擬定了「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作為各科統整的主軸。「溝通互動」內涵即是希望學習者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如語言、文字、數學符號、科技、藝術等等,有效與他人和環境互動。這樣的原則其實就已經點出,在增加「科學素養」的學習中,語言文字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分析文字數據
增進科學知識理解

 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的定義,「科學素養」包含了「知識」與「能力」等相互關聯的向度;其中知識包括「學科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認識觀知識」,分別對應於科學的概念、方法以及本質的學習內涵。能力的向度則表現在「科學的解釋現象」、「評估與設計科學探究」以及「科學的詮釋數據與證據」的實踐行為。

 具體而言,什麼是擁有科學素養時展現的能力?「科學的解釋現象」是指用與特定概念相關的語言文字說明,或透過閱讀而理解某些現象的成因;「評估與設計科學探究」是針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說明或描述,讀者應具備評估其過程品質優劣的能力,或是針對一個令人好奇的科學現象與問題,觀察者應具備設計適當探究活動,以求得理解原因的能力。

 最後,「科學的詮釋數據與證據」則是指學習者可以在分析與解釋文字及數據資料後,以合適的結論與他人溝通分享,或是可以在科學相關的文本中(如:新聞、網路、期刊)辨識出具體的科學論證或證據等。由前述科學素養內涵不難看出,學習科學本就該包含語言文字的向度,而科學素養的表現,更難抽離各類閱讀文本的脈絡或情境。

培養科學素養
擁有獨立思考能力

 以新冠肺炎的疫情相關新聞為例,報章雜誌會提及一些最新的相關研究,例如病毒傳播途徑、病毒變異情形、病毒流行趨勢是否因氣候變化而改變等議題,這些資訊的閱讀理解都需要前述三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才能有較完整的掌握。

 又如我們常可看到誇大的新聞,如某種藥物的研發可以治療某種疾病、攝取某種食物可改善某症狀,但實際上可能是動物實驗的報告,或是特定條件的受試者表現。判斷與取捨資訊需要更多前述的「科學素養」內涵,才能成為具獨立思考能力而不人云亦云的現代公民。

 在科學性訊息文本的閱讀歷程中,學習者常會因語言文字層次的難度,面臨無法理解的狀況,例如某些概念:分子、元素、壓力,或是動詞與名詞的轉化:如氧化、腐蝕,甚至是某些符號或公式的推演,這時會需要一些學習鷹架或閱讀策略來輔助理解。

 傳統科學學習常聚焦在「動手作」與「用心想」這兩個面向,但以素養學習的觀點來看,本文主張應加入「語言文字」的面向,方能符合完整的科學學習架構,例如在科學學習中放入閱讀活動,或是在閱讀課程中融入科學性文本,這些跨領域的作法,都應受到師生重視與學校的鼓勵。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取自國語日報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

文‧圖片提供/林玫伶(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2020/11/7)

 學生上街遊行,響應全球氣候行動,遊行結束後,更要持續關注政府作為。攝影/高修民

 

 公民行動從建立問題意識、調查研究,到研商策略、展開行動,可說準備要告個段落了,如果加上「回顧檢討」,便讓整個方案行動有始有終。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第一、與預期的結果相同嗎?如果不同,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有時候在策畫階段,一直覺得構想不錯,但實際接觸或行動後,期待不如預期。例如有些學生想針對養老院的長輩發起關懷行動,卻發現有些老人家不領情,不想配合學生「演出」。

 出現這些狀況,可能是因為事前調查研究、資料收集不夠完備,或是都在同溫層打轉,導致沒有納入重要當事人的意見就行動。

 當然也有可能是大家的觀念尚未改變,行動太急切,導致反彈。例如學生想發起「掃墓不焚香」,減少山林火災並維護空氣品質,雖然立意良好,但欠缺溝通,容易在接觸民眾時帶來挫折。

 臺北市國語實小學生透過光影偶戲,推動融合教育,也回顧、反思行動過程。

 第二、方案有持續性追蹤嗎?成效穩定嗎?

 公民行動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有些行動經過爭取,得到事權單位的承諾,例如同意爭取經費在暗巷設置街燈,那麼行動團隊就要列入追蹤,關注此案是否落實執行。

 有些行動在宣導當刻,短時間受到矚目,不久曇花一現,又恢復老樣子。例如學生發起「減少午餐剩食」行動,認真統計各班的剩食狀況,並調整供餐情形,卻只有初期有明顯成效,後來漸漸淡忘,無疾而終。那就必須檢討是否有更簡化、有效的方法,使方案可長可久。

 第三、成功的方案,有可能擴大實施嗎?

 學生公民行動限於時間,通常範圍規模不會很大,這也是為了考量儘量讓學生擁有成功經驗。如果行動方案實施結果獲得不錯成效,也可以思索是否擴大實施。

 例如班級的減塑行動得到良好績效,這樣的經驗能不能逐步推廣到其他班級,甚至整個學校?又如學生為了維護家鄉觀光區的環境品質,提出「遊客垃圾不落地」的方案,獲得回響,接著要不要串聯其他有類似問題的鄉鎮學校,大家一起做做看呢?

 第四、方案雖好,但目前不可行,可能轉化嗎?

 有種情形是:雖然方案不錯,但遇到很大困難,目前無法克服,放棄可惜,實施無望,那麼有可能用其他方式保留公民行動的智慧嗎?

 例如學生覺得學校大型工程施作時間長,希望工地裡也能有藝術元素,讓大家不要那麼煩悶,於是提出把吊車裝飾成長頸鹿的造形,在水泥槽加上杯緣小物等構想;但溝通協商後,發現礙於安全不可能實施,又捨不得具有創意的構想付諸東流,那麼可以考慮將公民行動轉化成其他表現方式,例如做成縮小的模型,或是「最美麗的工地」小書等,也等於保留了學生得之不易的創思,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是有可能實現的。

 第五、回顧整個歷程,學到了什麼?

 公民行動固然重視行動結果,更看重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指導學生反思一路以來的學習,對自己而言,最可貴的是什麼?對別人而言,帶來怎樣的貢獻?如果其他人也想參考這個方案做做看,學生會建議注意哪些地方,讓下次做得更好?

 總之,一個公民行動的結束,是下一個行動的開始。回顧與檢討不是批鬥或指責,而是讓能量繼續在參與學生的腦海中醞釀,不但沒有結束,還會成為一顆顆等待發芽的種子。

生命的重量 認識產後憂鬱症-取自國語日報

 

生命的重量 認識產後憂鬱症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2020/12/17)

 「阿行今年剛滿三十,準備和老婆迎接第一個小生命。他們倆從年少就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打拚。婚後住在市區小套房,每天朝九晚九的上班。下班後累癱在床上各自滑手機,看著被大數據運算出來的嬰兒用品廣告占滿臉書頁面;和家鄉老朋友的聊天紀錄,早被海浪般的行銷訊息給淹沒,時間定格在結婚那天的祝福。兩個人唯一心照不宣的想法,大概只剩對未來負擔的茫然。

 孩子出生那天,阿行在候產室門外等了好久好久,醫生面色凝重的告知,因為胎位不正,產程拖太長,需要轉成剖腹生產。之後又過了一個晚上,幸好母子均安,阿行便急忙趕回上班崗位。他變得更加努力工作,以負擔老婆育嬰假期間的經濟壓力。

 然而最近他卻發現,回家時小寶寶常常哭鬧不停,而老婆只是眼神空洞的望向牆角。阿行十分憤怒,忍不住咆嘯:「我工作那麼辛苦,你怎麼連帶個小孩也帶不好!」

產後憂鬱須正視

 身為父母,都知道生養孩子多麼辛苦,必須學會新的技能,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同時要處理孩子與另一半的情緒變化,在在都是壓力來源。尤其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懷孕與生產的疼痛、產後荷爾蒙如雲霄飛車般的劇變,使身心容易不堪負荷,而產生「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其實並不罕見,在每五到八個產婦中,就有一個可能得到,盛行率不亞於糖尿病。尤其在社經地位較不好的人群中更容易發生。現代社會都市化的疏離感、貧富差距、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競爭心態,更容易導致更大的身心壓力,引發產後憂鬱症。

 常見的憂鬱症症狀,包括食欲不好和失眠。但由於媽媽常需要哺乳,營養消耗大,有時反而會暴飲暴食。此外,因為要配合寶寶的生理時鐘,媽媽也常搞不清楚自己有沒有失眠,讓產後憂鬱的診斷更加困難。

 不過如果常常感到無望,或者連暫時不用顧孩子的時候都覺得無法好好放鬆,就可能真的生病了。至於像忽視寶寶,甚至有自傷的念頭,代表症狀比較嚴重,需要就醫治療。

夫妻齊力尋治療

 首先,不管是媽媽爸爸、還是其他親友,都要有包容的心態。我們很習慣用「二分法」看待事物,分辨它們的好壞:例如死亡是件悲傷的事,因此出生必定是令人開心的。這樣的二分法,可能讓許多媽媽對於自己的憂鬱、焦慮充滿了無助與罪惡感,也讓周遭的人產生刻板印象,甚至出現像故事中阿行一樣的失控行為,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當發現自己或另一半可能有產後憂鬱症,接下來就趕緊求援吧!雖然現代生活大家都很忙碌,但有時旁人就算只是拿走「一根稻草」,也可能讓駱駝「再站起來」。當然,幫忙的人得先了解媽媽只是一時生病了,千萬不要給予過度的期許,甚至懷疑、譴責。另外,如果尋求網路社團的幫助,最好也是夫妻倆一起分享,更要避免觀看充滿負面想法的平臺。

 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都可行,有時候媽媽也會因為大量哺乳親餵的建議而產生困擾。對於新生兒來說,哺乳當然具有價值,但權衡因為產後憂鬱對嬰兒造成的負面效應,就不一定非得這樣做。如果親餵會造成很大的睡眠障礙與壓力,就事先留存,再請另一半協助餵食;有困難的時候,使用專門調配給新生兒的配方奶也未嘗不可。

 至於抗憂鬱藥物在哺乳上也並非不可使用,經由醫師給予適合的藥物就不必擔心。畢竟,要先有快樂的母親,孩子才能在愉悅的環境中成長啊!

跨領域結合 送風箏飛上天

 共學趣體驗 -取自國語日報

跨領域結合 送風箏飛上天

文‧圖片提供/楊筑卉(桃園市雙龍國小教師) (2020/12/16)

 向賴教授請教風箏改良方式。

 「自學」是師長希望培養孩子具備的能力;讓思考變成習慣、因興趣產生學習動力,是教學現場向來渴望達成的目標。桃園市雙龍國小的小朋友,在校園裡實現了「乘學習力起飛」的美好。

  學生挑戰製作正四面體風箏,分工合作組合骨架。

好奇+聯想 學習有趣

 自然課上到「空氣」單元,師生討論哪些玩具運用到空氣。一個學生分享:「在《國語日報》讀過,發明電話的貝爾曾做不一樣的立體風箏。」引發同儕的好奇,數學課正巧學到「認識多邊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決定打造正四面體風箏。

 學生分組討論素材,有的選用軟吸管、尼龍繩加玻璃紙;有的選用硬吸管、棉線加回收的影印紙和牛皮紙袋;有的用電線、麻繩加回收的塑膠袋。

 各組開始合力製作風箏。有人負責把棉線穿過三根吸管組成正三角形,有人負責加兩根吸管讓正三角形變菱形,有人組合第六枝吸管,完成正四面體骨架。結構完成,學生把裁剪的紙張貼於骨架上。

 聖鈞實際觀察發現:「正四面體有六個邊、四個正三角形的面。」宇恩分享:「貼完所有的面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

  在籃球場上,學生試放風箏,查看成品是否理想。

挫折+改良 實驗成功

 學生完成十六個小正四面體組裝後,就前往校園試放風箏,卻遭遇挫折。有的還沒升空就摔壞了,有的升空後被風吹得變形解體。不過,他們沒有放棄,設法改良。

 臺師大電機系賴以威教授剛好蒞校,小朋友追著教授提出想法和遇到的困境,教授肯定他們不放棄的毅力,也鼓勵大膽嘗試。賴教授提醒他們:重量是垂直向下的力,骨架有一定重量,風箏才穩固、不會打轉,迎風也才能達到平衡。稚鈞聽了立刻替風箏更換骨架的材質,並拉緊固定綁繩。風箏果然迎風騰飛,現場一片歡呼。

 學生意猶未盡,馮婉珍主任鼓勵他們記錄研發改良過程,以製作更理想的風箏。稚鈞寫「為了減輕重量選用軟吸管,但試放風箏後發現強風一吹就落地變形,原來軟吸管無法撐起結構,要改用硬吸管才行。」毅璿記下「用塑膠袋取代玻璃紙,可避免破損」。柏瑋的心得是「牛皮紙要貼緊,風箏才不會打轉」。可媗發現風箏舉起來的高度會影響後續飛行。之承更說:「太好玩了!我覺得自己好像萊特兄弟!」

 引發玩心,學生就能自發的探索、實作驗證,在他們身上,可見「自動好」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