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跨領域結合 送風箏飛上天

 共學趣體驗 -取自國語日報

跨領域結合 送風箏飛上天

文‧圖片提供/楊筑卉(桃園市雙龍國小教師) (2020/12/16)

 向賴教授請教風箏改良方式。

 「自學」是師長希望培養孩子具備的能力;讓思考變成習慣、因興趣產生學習動力,是教學現場向來渴望達成的目標。桃園市雙龍國小的小朋友,在校園裡實現了「乘學習力起飛」的美好。

  學生挑戰製作正四面體風箏,分工合作組合骨架。

好奇+聯想 學習有趣

 自然課上到「空氣」單元,師生討論哪些玩具運用到空氣。一個學生分享:「在《國語日報》讀過,發明電話的貝爾曾做不一樣的立體風箏。」引發同儕的好奇,數學課正巧學到「認識多邊形」,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決定打造正四面體風箏。

 學生分組討論素材,有的選用軟吸管、尼龍繩加玻璃紙;有的選用硬吸管、棉線加回收的影印紙和牛皮紙袋;有的用電線、麻繩加回收的塑膠袋。

 各組開始合力製作風箏。有人負責把棉線穿過三根吸管組成正三角形,有人負責加兩根吸管讓正三角形變菱形,有人組合第六枝吸管,完成正四面體骨架。結構完成,學生把裁剪的紙張貼於骨架上。

 聖鈞實際觀察發現:「正四面體有六個邊、四個正三角形的面。」宇恩分享:「貼完所有的面很累,但也很有成就感。」

  在籃球場上,學生試放風箏,查看成品是否理想。

挫折+改良 實驗成功

 學生完成十六個小正四面體組裝後,就前往校園試放風箏,卻遭遇挫折。有的還沒升空就摔壞了,有的升空後被風吹得變形解體。不過,他們沒有放棄,設法改良。

 臺師大電機系賴以威教授剛好蒞校,小朋友追著教授提出想法和遇到的困境,教授肯定他們不放棄的毅力,也鼓勵大膽嘗試。賴教授提醒他們:重量是垂直向下的力,骨架有一定重量,風箏才穩固、不會打轉,迎風也才能達到平衡。稚鈞聽了立刻替風箏更換骨架的材質,並拉緊固定綁繩。風箏果然迎風騰飛,現場一片歡呼。

 學生意猶未盡,馮婉珍主任鼓勵他們記錄研發改良過程,以製作更理想的風箏。稚鈞寫「為了減輕重量選用軟吸管,但試放風箏後發現強風一吹就落地變形,原來軟吸管無法撐起結構,要改用硬吸管才行。」毅璿記下「用塑膠袋取代玻璃紙,可避免破損」。柏瑋的心得是「牛皮紙要貼緊,風箏才不會打轉」。可媗發現風箏舉起來的高度會影響後續飛行。之承更說:「太好玩了!我覺得自己好像萊特兄弟!」

 引發玩心,學生就能自發的探索、實作驗證,在他們身上,可見「自動好」的素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