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取自國語日報

 

回顧檢討 醞釀下次行動能量

文‧圖片提供/林玫伶(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 (2020/11/7)

 學生上街遊行,響應全球氣候行動,遊行結束後,更要持續關注政府作為。攝影/高修民

 

 公民行動從建立問題意識、調查研究,到研商策略、展開行動,可說準備要告個段落了,如果加上「回顧檢討」,便讓整個方案行動有始有終。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第一、與預期的結果相同嗎?如果不同,原因是什麼呢?

 學生有時候在策畫階段,一直覺得構想不錯,但實際接觸或行動後,期待不如預期。例如有些學生想針對養老院的長輩發起關懷行動,卻發現有些老人家不領情,不想配合學生「演出」。

 出現這些狀況,可能是因為事前調查研究、資料收集不夠完備,或是都在同溫層打轉,導致沒有納入重要當事人的意見就行動。

 當然也有可能是大家的觀念尚未改變,行動太急切,導致反彈。例如學生想發起「掃墓不焚香」,減少山林火災並維護空氣品質,雖然立意良好,但欠缺溝通,容易在接觸民眾時帶來挫折。

 臺北市國語實小學生透過光影偶戲,推動融合教育,也回顧、反思行動過程。

 第二、方案有持續性追蹤嗎?成效穩定嗎?

 公民行動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有些行動經過爭取,得到事權單位的承諾,例如同意爭取經費在暗巷設置街燈,那麼行動團隊就要列入追蹤,關注此案是否落實執行。

 有些行動在宣導當刻,短時間受到矚目,不久曇花一現,又恢復老樣子。例如學生發起「減少午餐剩食」行動,認真統計各班的剩食狀況,並調整供餐情形,卻只有初期有明顯成效,後來漸漸淡忘,無疾而終。那就必須檢討是否有更簡化、有效的方法,使方案可長可久。

 第三、成功的方案,有可能擴大實施嗎?

 學生公民行動限於時間,通常範圍規模不會很大,這也是為了考量儘量讓學生擁有成功經驗。如果行動方案實施結果獲得不錯成效,也可以思索是否擴大實施。

 例如班級的減塑行動得到良好績效,這樣的經驗能不能逐步推廣到其他班級,甚至整個學校?又如學生為了維護家鄉觀光區的環境品質,提出「遊客垃圾不落地」的方案,獲得回響,接著要不要串聯其他有類似問題的鄉鎮學校,大家一起做做看呢?

 第四、方案雖好,但目前不可行,可能轉化嗎?

 有種情形是:雖然方案不錯,但遇到很大困難,目前無法克服,放棄可惜,實施無望,那麼有可能用其他方式保留公民行動的智慧嗎?

 例如學生覺得學校大型工程施作時間長,希望工地裡也能有藝術元素,讓大家不要那麼煩悶,於是提出把吊車裝飾成長頸鹿的造形,在水泥槽加上杯緣小物等構想;但溝通協商後,發現礙於安全不可能實施,又捨不得具有創意的構想付諸東流,那麼可以考慮將公民行動轉化成其他表現方式,例如做成縮小的模型,或是「最美麗的工地」小書等,也等於保留了學生得之不易的創思,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是有可能實現的。

 第五、回顧整個歷程,學到了什麼?

 公民行動固然重視行動結果,更看重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指導學生反思一路以來的學習,對自己而言,最可貴的是什麼?對別人而言,帶來怎樣的貢獻?如果其他人也想參考這個方案做做看,學生會建議注意哪些地方,讓下次做得更好?

 總之,一個公民行動的結束,是下一個行動的開始。回顧與檢討不是批鬥或指責,而是讓能量繼續在參與學生的腦海中醞釀,不但沒有結束,還會成為一顆顆等待發芽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