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

小學生探究 論文登上學術期刊 文/Mr.6劉威麟 (2020/11/1)  今年七月,兩個小學六年級英國學生 Oscar Maynard 和 William Davies 創下紀錄,由他們掛名作者的「論文」,竟成功的登上了《心理學質化研究》期刊!要知道,一般成年學者的論文都不一定能被期刊收錄,這份六千多字的「小學生論文」憑什麼可以被選上?  原來,其中一名學生的母親是英國的樸茨茅斯大學(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教育學系教授,她說這篇論文本身結論不重要,重點是示範了「如何和孩子一起做研究」。  目前和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研究,百分之百都由成年人所策畫、執行、撰寫,兒童最多只能以「實驗對象」身分參與。這位教育學教授堅持讓孩子們自行定題,獨力完成整個研究過程,而孩子們也不負眾望,真的想出一個滿令大人傻眼的研究主題——「大人不一定永遠是對的?」  針對這個充滿童趣的研究主題,兩名學生在大人的導引下,找來了九個同學,透過焦點團體( focus group )形式,來深入分析大人與孩子對於這個主題的不同看法。結果,小學者的結論是:大人真的深信他們永遠是對的;大人也誤以為孩子終究都會被說服大人永遠是對的;但孩子們其實自始至終都清楚的知道:大人並不一定完全是對的。  小學者還分析,大人的信心主要來自於他們已完整經歷過孩童時代;但孩子卻認為,即使大人當過孩子,當年也不一定專心聽老師講課呀!且大人那個年代並沒有手機,沒臉書,沒疫情……無法說服現代孩子他們永遠是對的。  真有意思的論文!不知何時可以看到臺灣小學生的論文也登上國際期刊呢?  歐美教育真的給孩子很大的發揮空間,我當年剛上加拿大的高中,就很訝異能如此自由的選課,每週有兩三堂「空堂」,校門無圍牆,可開車(當地十六歲可考駕照)去隔壁麥當勞得來速買一包薯條再回來。但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幾乎每一門課都沒有「期中考」,全都是交「期中報告」(midterm presentation )———同學各自領回一張好大的海報紙,繳回時畫滿了要報告的內容,由老師夾上黑板,讓學生站在自己的海報前講十分鐘,就是期中考的成績。想得高分,創意最重要!  這樣的學習經驗影響了我對孩子的教育,他們的期中考、期末考,我向來不在意,但每次要舉辦「科展」,我就卯足勁,放下手邊所有工作,和孩子討論他們想做什麼題目。  最初孩子會抗議,其他同學都只要上網隨便抄個主題,或做個課本上的實驗交差就好了。我告訴兒子,人類正在等你們「發明」前所未有的東西,別讓他們失望!  我帶著兒子做科展,發明了一招只要十三分鐘的「快速煮飯公式」。我和女兒則發明了一種「可以吃的洗碗精」,我還犧牲小我試吃了好幾口,太鹹!下次該要弄好吃一點!  交了科展作業,孩子已完成獨一無二的大事,就像那兩個寫論文的英國孩子一樣,論文有沒有結論,有沒有得獎,根本不重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